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瞭望丨解码内蒙古新能源投资热

发布时间:2023-08-07 12:29:57 来源:瞭望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114%,拉动全部投资增速个百分点,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

◇内蒙古推出五种杠杆模式,撬动全产业链条、总部经济、创新研发、新能源企业上市和区属国有企业发展,直击传统能源的老问题和新能源面临的新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并网、消纳等难点能否顺利破解决定了新能源能否长远健康发展,也是内蒙古地区将投资热转化为持久发展动能的关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丽娜 安路蒙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风力光伏发电场内的风机(2023 年 5 月 23 日摄)王正摄 / 本刊

漫天黄沙、寸草不生,这是昔日内蒙古沙漠戈壁的固有面貌。如今,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荒凉之地正成为能源开发宝地。一些头部企业、金融机构、研究院所纷至沓来,为资金和技术寻求用武之地。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清洁能源在建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规模超亿千瓦,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新能源投资热度持续升温。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之政府争先作为,让内蒙古成为新能源投资的热土。在投资环节,内蒙古注意把握布局和节奏,推出五种杠杆模式,撬动全产业链条、总部经济、创新研发、新能源企业上市和区属国有企业发展,全面提升投资质量与效益;在消纳环节,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层次分明的新能源消纳体系,同时监管前置,将投资热转化为持久发展的动能。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对内蒙古来说,这轮新能源投资热是一次换道超越,是地区工业体系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的能源变革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绿色转型发展,还将对全国达成“双碳”目标和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内蒙古样本。

新的投资热

眼下,内蒙古的投资热,犹如盛夏的高温不断攀升。

沙漠深处,一块块光伏板正被架设起来,犹如沙地长出一片蓝色的海洋。广袤草原上,一台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巍然林立,近百米长的叶片呼啸转动,构成一幅壮观景象。

穿梭在内蒙古大地,很多人会被这样的风光场面震撼。全国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全球单体最大陆上风电项目、国内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从投资几十亿元到近千亿元,内蒙古正不断刷新新能源开发规模。

其中,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4个总规模48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等五大发电集团争相前来投资开发。

一大批国家级、世界级能源项目落地之时,内蒙古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齐头并进。

在老工业城市包头,光伏硅产业迅速成势,短短几年吸引协鑫、通威、大全、特变等40多家光伏企业落户,成为单晶硅和多晶硅全国产能最大的城市。

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通辽,风电装备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有5家风电整机和零配件企业入驻,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链条。

能源强市鄂尔多斯,大力培育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链,以绿电制绿氢,用氢换煤,宝丰能源启动建设全球首个绿氢替代煤炭生产烯烃项目、远景科技集团在鄂尔多斯建起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全新产业生态正在孕育。

从今年密集的投资考察和签约活动上,投资热可窥一斑。近期,法国电力、米其林、空气产品等45家跨国公司走进内蒙古。法电优能(北京)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杜文考察完,对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印象深刻,“我们非常有兴趣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合作”。

7月中旬召开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上,来自政、企、协、研等领域的1600人相聚呼和浩特,热烈讨论内蒙古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场签约160个大项目、总额4500多亿元。

“内蒙古抢抓机遇,新能源发展步入快车道,当下正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明珠介绍,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第二,这是在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基数情况下的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114%,拉动全部投资增速个百分点,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

打造新的吸引力

内蒙古缘何引来投资热潮?

富集的风光资源,叠加广阔的可开发地带,这是很多前来投资的企业家给出的答案。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风光发电的能量密度低,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内蒙古正好可以用空间换能量,拥有大片沙漠、戈壁和荒滩,适合建造集中式的光伏电站和风电场。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测算,内蒙古全区的风光资源技术可开发总量超108亿千瓦,相当于480个三峡电站、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4倍。

内蒙古自身的求变作为,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最大化。

今年内蒙古提出把经济总量做到全国中游的目标,启动招商引资三年行动,盯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制造业500强,同时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多举措集成项目布局、产业配套、要素保障等优势,实现更多优质企业落户、优好项目落地。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招商,拉项目、进企业、跑工地,招商签约会不断召开,大大小小的工地热火朝天。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内蒙古比较偏远的旗县,过去招项目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旗长石钟琴说,这两年形势变化,接连引进三峡能源、中国华电等大型企业投资,现已规划和建设新能源规模达到449万千瓦,争取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1500万千瓦。

发展前景好、营商环境优,给足了企业家投资落地的信心。

“作为一家外向型、科技型企业,我总会被人问‘你们为什么要去内蒙古?’。”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佳铮说,内蒙古具备国家政策支持和土地、碳汇、绿电等多重优势,还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坚定了投资信心。

“内蒙古是我国新能源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华能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最早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国有企业,董事长陈炳华表示,正是乘着内蒙古能源发展的东风,公司实现了从火电为主向绿色能源的转变。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把内蒙古作为战略区域,先后在库布其沙漠建设装机20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项目及装机1600万千瓦的“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实施乌兰察布“源网荷储”、纳日松光伏制氢等多个创新型首台套项目,建成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用持续不断的投资项目,展现着在内蒙古发展的强劲信心。“‘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内蒙古再建一个‘塞上三峡’。”总经理张龙说。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预测,庞大的新能源建设需求带动上游原材料、中游装备制造、下游运维服务的市场增长,将贡献万亿元以上的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因为看好这片蓝海,资金和技术争相涌入。

今年,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主动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将为内蒙古注入万亿元金融活水。“头部企业敢投资,银行愿授信。”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郑雅民说,分行重点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能力,助力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也不远千里,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打造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合作层级和深度较为罕见。此外,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浙江大学—包头硅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先后揭牌,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

2月13日,工人在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新组合拳做强内生动力

历史经验表明,投资热的另一面,往往有产能过剩、发展泡沫等风险。内蒙古注意把握布局和节奏,努力实现高质高效投资。

“推进新能源建设应把握好开发布局和节奏,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内蒙古党政主要领导从一开始就点准新能源发展思路,在打法上寻求改变。

内蒙古推出五种杠杆模式,借助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撬动全产业链条、总部经济、创新研发、新能源企业上市和区属国有企业发展。这套新打法,直击传统能源的老问题和新能源面临的新问题。

比如,全产业链条发展,源于以往能源开发习惯于“挖煤卖煤”,难以带动地区长远发展,加之新能源开发不能像煤炭那样获得矿业权出让和资源税的收益,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较低。因此,内蒙古改变发电卖电的开发老路,用系统观念、链式思维,统筹推进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建设,全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地区持续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呼包鄂风光氢储全产业链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力争到今年底形成风电装备整建制配套能力20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5000万千瓦,制氢设备产能达到250台套,储能装备生产能力满足100万千瓦时装机需求。

又如,打造总部经济,鉴于过去一段时间大批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多看重当地丰富低廉的资源,总部基本在区外,对当地的实际经济贡献较为有限。对此,内蒙古积极吸引能源企业将功能总部、研发总部、区域总部迁至当地。目前已有26家央企与规上企业在这里完成“分改子”,4家央企新能源总部或子公司在呼和浩特落户。

组建区属国有企业,是内蒙古破解风光资源近九成由央企和区外企业开发,区内企业占有率不高的关键之举。内蒙古能源集团董事长何雨春说,公司成立不到两年,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284万千瓦,是公司重组之初的12倍,接下来集团将带着落实内蒙古能源发展战略的使命,不断做优做大做强。

除了这套新打法,内蒙古还把制度靠前建设,未雨绸缪完善新能源监管制度。

“过去一个时期,因制度不完善、过程不规范、操作不透明等,能源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频发。”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第一监督检查室主任刘占波表示,纪检部门深入分析涉煤腐败发案规律,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推动自治区能源主管部门、电网企业等责任主体,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自治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大基地外送主要依靠大型能源企业牵头建设,区内保障性并网项目由自治区统筹安排,市场化并网项目主要考虑新增负荷产业绿电需求等开发规则,加强监管、堵塞漏洞、优化治理,坚决遏制歪风邪气,内蒙古新能源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透明。

创建新系统 服务新能源

有人曾形象地把传统化石能源比作养牛,养一头牛能供很多人吃,新能源像抓麻雀,天上的麻雀虽多,把它们抓起来并且变成一餐肉的难度却非常大。

可以说,并网、消纳等难点能否顺利破解决定了新能源能否长远健康发展,也是内蒙古地区将投资热转化为持久发展动能的关键。

风光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且远离缺电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大规模开发会对现有能源体系带来巨大冲击,首当其冲的便是电网。

假如把电网比作人体的血管,流的血一直是一种类型的,现在突然换成另一种特性的血,人体会难以承受。“双碳”目标下,我国到2030年要把煤电占60%以上的电网改成新能源电力超50%的新型电网,要保证电网平稳运行和全国用电安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省属独立电网的省区,内蒙古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上较为大胆,率先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当前,蒙西电网正适度超前建设坚强智能灵活电网,把主网建粗,把配网建密,把电力调控和服务能力建强,争取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示范。

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带来的另一大问题是消纳。多年来,弃风弃光现象长期存在,随着“十四五”后期新能源年新增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消纳形势将愈加严峻。

内蒙古的解决思路是,围绕新增负荷构建层次分明的新能源消纳体系。在外送保供、保障性消纳两种传统渠道外,重点推进市场化消纳和生产绿氢。

市场化消纳方面,内蒙古率先实施了以源网荷储、园区绿色供电为代表的6类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应用场景,只要有新增负荷、不占用电网调峰资源,符合准入条件,就可为新增负荷配置新能源建设规模。截至目前,全区已批复实施了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157个、装机规模4200万千瓦,吸引了东南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落地。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面向未来,内蒙古把新能源的更多发展空间留给氢能。将绿电制成绿氢,形成二次能源,将大量难以储存的绿电转化为储氢。比如,绿氢替代,全区超100万辆重型柴油机车、矿用重型卡车等,可替代为氢燃料电池车;多余用不完的氢,能通过输氢管道送到区外。目前,内蒙古正规划设计以鄂呼包乌为核心、面向华北和西北的输氢管网,输氢设计能力超过每年600万吨。

“氢能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大量消纳新增绿电,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未来方向。”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氢能事业部负责人陈星说,内蒙古氢能来源广泛,随着氢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氢产业发展潜力无限。

今年内蒙古正式提出打造“北疆绿氢城”的新名片,计划到2025年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批复在建和拟建风光制氢项目80个、绿氢规模约100万吨,其中内蒙古批复实施项目30个、绿氢规模52万吨。(《瞭望》2023年第32期 )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